1923年对于河南来说炒股公司靠谱吗,是个大旱年。8月正是三伏天气,新郑一个叫做李锐的乡绅,看着菜园子里蔫巴巴的蔬菜,心里直发愁。于是,他决定在菜地里挖一口井救急。
然而奇怪的是,施工队在菜地里挖了一丈多深了,却是一丁点水都没有见到,从坑里运上来的,只有一筐筐的干土。
天上无雨,地下无水,熬过三伏还有秋老虎,再这么下去,这菜园子可就废了。焦急的李锐只好催促民工继续往深处挖井。然而,李锐可能怎么都没想到,他这一铲子,挖了个河南博物院出来。
那么,李锐究竟在挖井的时候挖出了什么好东西?大名鼎鼎的河南博物院,与李锐这口井又有何渊源呢?
展开剩余88%原来,8月25日,也就是李锐挖井的第三天,这个时候的施工队,在菜地里已经是字面意思上的“挖地三尺”了,可是却点水未见。但就在此时,一个民工发现,土坑里似乎有什么形状规则,不像是土块的东西。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周围的土清理干净,一件精致的青铜器赫然出现在他们眼前。
民工们不敢窝藏这么扎眼的东西,赶紧把这件青铜器交给了李锐。而李锐作为一个士绅,见识还是有的。他一眼看见这青铜器,立即就把挖井的事情抛到脑后了。因为他很清楚,这个东西的价值,可不是一块菜地能与之相比的。
第一天,李锐在菜地里挖出了四件青铜器,第二天大家火力全开,一口气挖出来了数十件青铜器。李锐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,他一边严令施工队不许将此事说出去,一边挑选了几件精美、完好的青铜器,偷偷跑到古玩店去贩卖,成功卖了几百金。
但是李锐把这些文物一倒卖,他的这“保密工作”自然就变得自欺欺人了起来。一时间,整个新郑城,都偷偷流传着李锐家菜地里发现了宝贝的消息。而登门拜访的古董贩子也是络绎不绝。
如果李锐真的把这些文物全部倒卖掉,那么中国考古文博界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。但是幸好,新郑有个叫做靳云鹗的军阀正在驻扎。此人不但识货,而且相当有格局。他在听到了相关消息,看到了青铜器后,立即意识到这东西非同小可,赶紧派人把李锐家封锁了起来。
面对着荷枪实弹的大兵,李锐立刻表示愿意配合,停止倒卖文物,并配合靳云鹗把卖出的青铜器一一追了回来。随后,靳云鹗请来了专业的考古队,对李锐家进行考古发掘。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“李家楼大墓”。从大墓中,考古队总共发现了数以百计的青铜器。
如此众多的青铜器一齐出现,这在中国考古学界还是第一次,一时轰动了全国,中国考古学界对于这些青铜器,也起了一个专有名词,叫“新郑彝器”。这些青铜器就是后来河南博物院建院的底子。
经过考古队员的分析和考证,他们一致认为,李家楼大墓的墓主人应当是2700年前,春秋时期的郑国君主郑子婴,他的身份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郑庄公的儿子。
要说郑庄公,可能一些熟悉春秋史的人对他并不会陌生。他活跃在春秋初期,敏锐地抓住了周天子权威尽失的机会,大展拳脚,远交近攻,并且重农兴商,大大增强了郑国的国力。
而郑庄公为了赢得宽松的外部环境,并加强自己的实力,特意搞起了诸侯“会盟”制度,担任盟主。这种制度一开始规模比较小,但在后来被齐桓公、晋文公和楚庄王等“春秋五霸”纷纷效仿,发扬光大。而郑庄公因为搞的是“青春版会盟”,所以也被称为“小霸”。
综上所述,郑庄公时期,郑国的国力达到了极盛。这也就给了郑庄公的儿子郑子婴在去世时,仍然能配享如此豪华的陪葬品的底气。
在对“新郑彝器”进行清理时,考古队还发现,在这些琳琅满目、造型精美的青铜器中,有这么一尊青铜器显得格外古怪和显眼。
从各种角度来看,这尊青铜器应当算是一种镇墓兽。只见该青铜器打造了一副兽面人身的模样,面部瞪着一双大的像青蛙的眼睛,嘴巴咧得很大,长着一个猪鼻子,头生两角,还覆盖有鳞片。
至于这青铜兽的身子,虽然是人身,但是也不太正常。只见它的双脚各踏着一条曲身昂首的蛇,而两只手臂也握着两条像是丝带的曲线。它们造型上扬,与头上伸展出的两条曲线,在空中呈4点座状。
从各个角度来看,这个镇墓兽虽然是遥远的春秋时期的作品,但是它夸张、变形、诡异的设计,实在颇有一点后现代的艺术观念。此物的相貌虽然谈不上俊美,但是其传达出的威严与神秘的气氛,却千年不散,至今仍震撼着每一个注视着它的人。
对于这个怪物的身份,考古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。根据这4条成支柱状的青铜曲线,再凭借文字记载,有的专家认为,此物应当是一个底座。
但考古学家们遍览各大青铜器,都没有见过如此形状的怪物。他们纷纷对这个镇墓兽的身份百思不得其解。就在这时,有个留过洋的考古学家,突然提出了一个观点:这个怪物会不会是“丰侯”?
而在场的专家们一听这个解释,便开始讨论了起来,随后纷纷表示,此言有理。
“丰侯”在古代,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名词。它原本所指的确实就是丰国的国君。但是这位“丰侯”之所以出名,被塑造成了这个样子,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大事,而是他嗜酒如命。
商纣王沉迷酒色,残暴治国,最后身死国灭,这对于历朝历代来说,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。而俗话说,人们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,就是他们从来不吸取教训。这位丰侯也是个好酒误事的国君,最后也是因嗜酒而亡国,下场跟商纣王没啥差别。
须知西周距离商朝也就不过300年,当时的人们看待商朝,就跟我们看待清朝差不多。如此相同的错误竟然两次出现,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。为表警钟长鸣,人们特地将这位荒唐的国君记录了下来。而“丰侯”也就成了“好酒误事”的代名词。
比如汉代崔駰(通因)就在《酒箴》里写道:“丰侯沉酒……自戮於世”,晋代葛洪也在《酒诫》里写“丰侯得罪”,元代吴莱甚至把丰侯与褒姒相提并论,说是“丰侯早著戒,褒姒竟为厉。”
既然丰侯已经如此出名,那么在后世流传中,这种名人没点特异功能自然说不过去。于是,丰侯就被丑化成了一个人身兽面的怪物。
因此,这尊镇墓兽在登记造册的时候,就被登记为了“丰侯”。不过,这个怪物究竟是何身份,在学界还是众说纷纭,不少后来的学者,认为它应当只是一个操蛇、戏蛇、舞蛇的神明,所以后来收藏此物的台北故宫博物院,将它更名为了比较严谨和保守的“镇墓兽”。
可能会有一些人好奇,不是说新郑彝器是被河南博物院保管的吗?怎么这尊镇墓兽又跑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了呢?
原因很简单,新郑彝器因为太过精美,又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炒股公司靠谱吗,因此一直都被视为“国之重器”。随后,新郑彝器久经流落,最终除了大部分保留在了河南博物院以外,还有小部分分散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。这些古老的青铜器被完整地久埋于地下,现在却天各一方,希望它们能够早日重聚。
发布于:天津市